“AI能写出李白的诗吗?”2023年9月,南开大学举办的“荷畔诗歌节”上,嘉宾们也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。对此,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有自己的思考:“中国古人作诗,是带着身世经历、生活体验,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的,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,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。
结对帮扶、送培到乡,在神州大地播撒热爱诗词的种子;创新形式、融媒传播,推动古诗词与新技术巧妙融合;走出国门、传播海外,助力中国古典诗词传诵世界……在南开大学有这样一支诗教团队,他们致力于做诗词经典的传承者和传播者,广泛开展古诗词文化传承和交流活动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基层、润泽心灵、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。日前,本报记者走近南开大学诗教团队,记录他们在诗令飞花中传承古韵新声的生动故事。
春节期间,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作的诗在朋友圈刷屏。AI创作力井喷的时代,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该何去何从?
三五好友间的“现代飞花令”、为诗词配上古典中国舞、用家乡话诵读带有地域色彩的古诗……1月17日,新一届“迦陵杯·中华诗教大会”启动,面向全社会征集古典诗词相关短视频,吸引了大量网友参与。
2024年起,南开大学与“学习强国”学习平台联合举办“迦陵杯·中华诗教大会”,旨在引导大众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、读懂中华经典。这一活动以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的别号“迦陵”冠名。作为南开大学讲席教授、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,叶嘉莹生前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教育,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、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依托叶嘉莹诗教理念,近年来南开大学开展了诸多诗词教育创新活动,举办古典诗词赛事、服务乡村文化建设、开展海内外汉学家学术交流……从城市到乡村,从国内到海外,古典诗词持续升温,展现出蓬勃的时代活力。